首页 > 影赛 > 经验 > 尼康d850机内裁切多少倍的,尼康D850打印尺寸多少

尼康d850机内裁切多少倍的,尼康D850打印尺寸多少

来源:整理 时间:2024-12-30 17:09:48 编辑:摄影教程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尼康D850打印尺寸多少

尼康D850提供了最高8256×5504像素矩阵的图片,按照300dpi印刷标准输出(每英寸300个像素点),理论上可打印27.5X18.3英寸的纸质照片。其实降低些标准,打印30X20英寸的照片也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尼康D850打印尺寸多少

2,MAPGIS工程裁剪怎么设置比例呀

Mapgis内部默认比例尺为1:1000,即1mm代表1m,就是说输出时页面设置中X、Y比例均为1时,表示的是比例尺为1:1000;假设需要比例尺为1:50000,即缩小50倍,则X、Y比例均设为0.02即可。下面用公式说明:所需输出比例尺假设为1:a,则欲求X、Y比例均为b,则由1*b/1000=1:a,得到b=1000/a,即X、Y比例均设为b即可。

MAPGIS工程裁剪怎么设置比例呀

3,尼康80400镜头用在半幅机子上再使用13倍裁切格式最大焦距能达多

你把概念完全搞错了。截幅裁切根本不会增大焦距,而是减小视角,等效焦距只是等效视角,而不是焦距变大了。
用过!成像还可以的,但是焦段不如70-200的焦段好!5倍变焦了,超过200以上的远摄焦段在色彩锐度上都下降很大!最重要的是这款镜头变焦环手感很不好,发涩,这个要注意!!不知道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我用过的那一支是这样!!

尼康80400镜头用在半幅机子上再使用13倍裁切格式最大焦距能达多

4,尼康D850FX镜头能否用DX格式拍照

可以!D850配FX格式镜头,可以切换到DX模式拍照……其实,就是1.5倍裁切。另外,D850也可以直接使用DX镜头拍照……相机自动切换到DX模式工作。
你拍完裁剪一下一样效果。
你好!尼康FX机身是可以使用DX镜头的,不过成像有一定限制。 尼康DX机身和FX机身法兰卡口尺寸是一致的,所以两者之间的镜头也可以互换。由于两者感光元件不同要实现同样大小的光圈需要的镜片尺寸不同,DX相对小一点,所以DX镜头装在FX机身上画面四角会出现暗角,而FX镜头装在DX机身上不存在这种问题。如有疑问,请追问。
可用DX格式拍
亲完全可以的哦

5,日食拍摄

普通数码相机拍摄日食的准备工作 今年7月22日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日全食,没有专业设备的朋友们可以用普通数码相机留住这难得的纪念。为了把照片拍的更好,充分的准备是不可或缺的。 我用的相机是柯达7430,这是一款比较老的相机,400万像素,焦长34-102毫米,3光4数变焦,没有手动功能。 1,镜头滤光镜 ①滤光镜必不可少 有朋友说,具有手动功能的相机可以用低感光度、小光圈、高速度来控制曝光量而不用滤镜。我认为此法不可取,太阳光能量很大,即使不拍照,镜头直接对着太阳也是容易损坏相机的!必须用滤镜挡去绝大部分阳光以确保安全。 ②镜头滤镜的材质 有塑料和玻璃两种,塑料片过去用感光的底片现在已很难找到,我用的是医用X光片,挑选片基无色的那种。 玻璃材质的容易搞到的是电焊滤光片。在五金机电配件商店有售。我在沈阳购买的电焊滤光片价格是1元钱一片(零售价),供参考。 玻璃材质的滤镜优点是透过的太阳光基本上仍是平行光线,因而拍出的太阳清晰度高。缺点是电焊片是墨绿色而不是黑色,拍出的照片偏绿,有较大的色差。 塑料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漫射而使照片清晰度降低。优点是色差小。 ③镜头滤镜的透光度 我这里能买到的电焊片是7号(最淡)至12号(最深) 有朋友说用最淡色的电焊就可以了,而我试验发现用最深色的都不够! 显然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选定滤镜的透光度。 把试拍的照片用potoshop打开,看它们的“直方图”。 图1是用“8+8”滤片拍的太阳,图2是其直方图, 图3是用“12”滤片拍的太阳,图4是其直方图, 图5是用“4X”滤片拍的太阳,图6是其直方图, 图7是用“3X”滤片拍的太阳,图8是其直方图 上述的“8+8”滤片是指2片8号电焊片重叠使用; “12”滤片是指一片12号电焊片; “4X”滤片是指4张X片重叠使用。第一张是全曝光的纯黑色,第2张深灰色,第3张浅灰色,第4张是未曝光片; “3X”滤片是上述“4X”去掉第4张是未曝光片。 直方图左边密集的部分是天空;右边的一些竖线是太阳的亮度。 图2、图6中代表太阳的亮度线没有紧贴直方图右边线,是比较“正常”的曝光。 图4、图8中代表太阳的竖线紧贴在直方图右边线,实际是超出了直方图范围,表示曝光过度了。 然而从照片看,曝光“正常”的看起来有点像月亮,缺乏太阳应有的明亮耀眼感,我觉得拍摄太阳还是以适当的过曝为宜。其实图8比图6也只是少了一层未曝光的“透明”X片,但效果相差是很大的。 图1、图3电焊片的色差令人不快。 综合比较并经过多次试验最后向大家推荐3X片,即用X光片组成的稍许过曝光的滤片。 如果大家的X片浓度合适,“2X”当然会比我的“3X”更好。 为了确保成功,建议朋友们也试拍几次。不同的相机也许会有些差异,X片的透光率也无法量化。 ④镜头滤镜套 为了方便用,我用纸作了一个套筒套在镜头上,顶端用纸粘上裁切好的3X 片。这样既便于使用又可防止旁边的散射光。 2,旁轴取景窗滤光镜 如果不是单反机取景窗也要加滤镜,其透光率能保证你看起来不刺眼就行,材质当然是塑料片比较方便。 我用的是医用X光片的完全感光的黑色部分,剪下一小块用不干胶贴在相机机上盖住取景窗。 3,焦距 为了使拍出的太阳尽量大就要用最大的焦距,我的相机有3倍光学变焦4倍数码变焦。 有些朋友认为数码变焦没用。我特意作过对比试验:拍摄报上的文字,用了3倍光学变焦和4倍数码变焦拍摄的和仅用光学变焦再用PS放大的对比,还是前者清晰度高些。因此我认为对于数码变焦不应拒绝而要充分利用。 按此焦距拍出的太阳直径大约是照片长度的1/10 ,图1,3,5,7都是直接拍出未经裁切的整幅照片。 4,拍摄模式 采用风景(远景)模式,关闭闪光灯。 5,三脚架 用了3倍光学变焦4倍数码变焦的焦距已经相当于400多毫米了!手持相机拍摄极易晃动而使拍得的太阳周边模糊或形状不园,应当使用三脚架。 没有三脚架的朋友可把相机紧靠墙角、廊柱、栏杆等以减少晃动,但要避开灯杆,因为日食的时候可能会开灯的! 6,日期和时间校准 为使照片上留下准确的时刻应该注意校准数码相机的时间。以国家天文网站国家授时中心的标准时间为准,网址为:http://www.yadao.com/ ;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数码相机的时间调到当时时间之后一两分钟,等待标准时间到达这个时刻时按动“确认”键开始同步走时。这样校准后数码相机的时间误差当在0.1秒之内。 最后一次时间校准工作宜在7月21日晚上进行。 当然,你的手表也应校准以便准确掌握日食时间。 7,电池要充足 不多说了,当然要把电池充足, 8,还可以看什么? 看日全食不仅是看太阳的园缺盈亏变化,还有一些很值得一看的: ①贝利珠:像美丽的钻石戒指,只有在日全食开始和结束的两个极短暂瞬间能看到。 ②水星:许多人一辈子也见过的水星就在太阳的东边,日全食的地区可能拍到,不要错过了!金星、火星、木星以及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也在天空。图9是日全食的时候全天星图,按照这张星图大家不难识别。 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相互切磋,为拍好日食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好! 但愿能赶个好天气! (孤舟蓑笠翁 2009-5-26定稿)

6,怎样裁剪玻璃

钢化玻璃是不可以裁剪的,详情请参考以下内容吧;钢化玻璃 (tempered glass/reinforced glass) 属于安全玻璃。 钢化玻璃其实是一种预应力玻璃,为提高玻璃的强度,通常使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在玻璃表面形成压应力,玻璃承受外力时首先抵消表层应力,从而提高了承载能力,增强玻璃自身抗风压性,寒暑性,冲击性等。优点 钢化玻璃的主要优点有两条: 第一是强度较之普通玻璃提高数倍,抗弯强度是普通玻璃的3~5倍,抗冲击强度是普通玻璃5~10倍,提高强度的同时亦提高了安全性。 第二是使用安全,其承载能力增大改善了易碎性质,即使钢化玻璃破坏也呈无锐角的小碎片,对人体的伤害极大地降低了. 钢化玻璃的耐急冷急热性质较之普通玻璃有2~3倍的提高,一般可承受150lc以上的温差变化,对防止热炸裂有明显的效果。缺点 钢化玻璃的缺点: 1 钢化后的玻璃不能再进行切割,和加工,只能在钢化前就对玻璃进行加工至需要的形状,再进行钢化处理。 2 钢化玻璃强度虽然比普通玻璃强,但是钢化玻璃在温差变化大时有自爆(自己破裂)的可能性,而普通玻璃不存在自爆的可能性。生产工艺 生产钢化玻璃工艺有两种: 一种是将普通平板玻璃或浮法玻璃在特定工艺条件下,经淬火法或风冷淬火法加工处理而成。 另一种是将普通平板玻璃或浮法玻璃通过离子交换方法,将玻璃表面成分改变,使玻璃表面形成一层压应力层加工处理而成。 钢化玻璃具有抗冲击强度高(比普通平板玻璃高4~5倍)、抗弯强度大(比普通平板玻璃高5倍)、热稳定性好以及光洁、透明、等特点。在遇超强冲击破坏时,碎片呈分散细小颗粒状,无尖锐棱角,故属于安全玻璃。 其实钢化玻璃还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光学畸变,因为玻璃在钢化的过程要经过720度左右, 急冷的风压3.2毫米是12800帕,4毫米急冷风压是7000-8000帕,玻璃已经处于软化的时候,在短短的3秒钟突然承受这样的风压,玻璃的表面会存在风斑,同时玻璃的表面会存在凹凸不平现象,严重的程度要根据设备的好坏来决定,所以钢化后的玻璃不能做镜面的原因。种类 1 钢化玻璃按形状分为平面钢化玻璃和曲面钢化玻璃。 平面钢化玻璃厚度有3.4、5、6、8、10、12、15、19mm八种;曲面钢化玻璃厚度也有3.4、5、6、8、10、12、15、19mm八种。但曲面(即弯钢化)钢化玻璃对每种厚度都有个最大的弧度限制。即平常所说的r r为半径. 2 钢化玻璃按其外观分为:平钢化 ,弯钢化 。钢化玻璃与普通玻璃的区别 由于钢化玻璃破碎后,碎片会破成均匀的小颗粒并且没有普遍玻璃刀状的尖角,从而被称为安全玻璃而广泛用于汽车、室内装饰之中,以及高楼层对外开窗户上。 一般普通玻璃破碎后锋利的刀状尖角很容易割伤小孩或者撞击者,造成对人身的伤害。玻璃破碎后是变成小颗粒还是刀状这是钢化玻璃与普通玻璃最主要区别方式。但在工程检验中,动不动采用这种破坏性的检验无疑是不现实的。 那么怎么能知道自己买的究竟是不是钢化玻璃呢? 这还得从钢化玻璃制造原理来分析,钢化玻璃是将普通退火玻璃先切割成要求尺寸,然后加热到接近的软化点,再进行快速均匀的冷却而得到。钢化处理后玻璃表面形成均匀压应力,而内部则形成张应力,使玻璃的性能得以大幅度提高,抗拉度是后者的3倍以上,抗冲击力是后者的5倍以上。 也正是这个特点,应力特征成为鉴别真假钢化玻璃的重要标志,那就是钢化玻璃可以透过偏振光片在玻璃的边部看到彩色条纹,而在玻璃的面层观察,可以看到黑白相间的斑点。偏振光片可以在照相机镜头或者眼镜中找到,观察时注意光源的调整,这样更容易观察。钢化玻璃的自爆 钢化玻璃在无直接机械外力作用下发生的自动性炸裂叫做钢化玻璃的自爆。自爆是钢化玻璃固有的特性之一。 产生片爆的原因很多,简单地归纳以下几种: ①玻璃质量缺陷的影响 a.玻璃中有结石、杂质:玻璃中有杂质是钢化玻璃的薄弱点,也是应力集中处。特别是结石若处在钢化玻璃的张应力区是导致炸裂的重要因素。 结石存在于玻璃中,与玻璃体有着不同的膨胀系数。玻璃钢化后结石周围裂纹区域的应力集中成倍地增加。当结石膨胀系数小于玻璃,结石周围的切向应力处于受拉状态。伴随结石而存在的裂纹扩展极易发生。 b.玻璃中含有硫化镍结晶物 硫化镍夹杂物一般以结晶的小球体存在,直径在0.1—2㎜。外表呈金属状,这些杂夹物是ni3s2,ni7s6和ni—xs,其中x=0—0.07。只有ni1—xs相是造成钢化玻璃自发炸碎的主要原因。 已知理论上的nis在379。c时有一相变过程,从高温状态的a—nis六方晶系转变为低温状态b—ni三方晶系过程中,伴随出现2.38%的体积膨胀。这一结构在室温时保存下来。如果以后玻璃受热就可能迅速出现a—b态转变。如果这些杂物在钢化玻璃受张应力的内部,则体积膨胀会引起自发炸裂。如果室温时存在a—nis,经过数年、数月也会慢慢转变到b态,在这一相变过程中体积缓慢增大未必造成内部破裂。 c.玻璃表面因加工过程或操作不当造成有划痕、炸口、深爆边等缺陷,易造成应力集中或导致钢化玻璃自爆。 ②钢化玻璃中应力分布不均匀、偏移 玻璃在加热或冷却时沿玻璃厚度方向产生的温度梯度不均匀、不对称。使钢化制品有自爆的趋向,有的在激冷时就产生“风爆”。如果张应力区偏移到制品的某一边或者偏移到表面则钢化玻璃形成自爆。 ③钢化程度的影响,实验证明,当钢化程度提高到1级/㎝时自爆数达20—25%。由此可见应力越大钢化程度越高,自爆量也越大。
使用专用的玻璃切割刀具,或者使用水刀

7,为什么电影的比例是宽屏的而不是43

什么是变形宽银幕(Anamorphic Widescreen)?我能用得到变形宽银幕吗?16:9和4:3有什么区别?1.85:1、2.35:1这些又是说的什么?变形宽银幕真的画面质量一定就好吗? 我们先从电影画面开始说起吧。 一、电影画面比例的发展历史 在电影刚刚出现的年代,所有电影的画面大小形状都是差不多的。我们一般把画面宽度和高度的比例称为长宽比(Aspect Ratio,也称为纵横比或者就叫做画面比例)。从19世纪末期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几乎所有电影的画面比例都是标准的1.33:1(准确地说是1.37:1,但作为标准来说统称为1.33:1)。也就是说,电影画面的宽度是高度的1.33倍。这种比例有时也表达为4:3,就是说宽度为4个单位,高度为3个单位. 这种画面比例后来被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所接受,称为学院标准(Academy Standard)。这一时期的几乎所有经典老片都是以这种比例制作的。下面你看到的就是一些从DVD上截下来的实际电影画面。 《吸血鬼》(1931) 《乱世佳人》(1939) 《绿野仙踪》(1939) 《美好人生》(1946) 20世纪50年代,刚刚诞生的电视行业面临着采用何种屏幕比例作为电视标准的问题。为了方便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最后决定采用学院标准作为电视的标准比例,这也就是4:3电视画面比例的由来。这个比例一直到今天仍是电视的主导标准。 随着电影通过电视屏幕迅速进入家庭,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发现电影院里的观众开始大量流失。为了让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他们想出了新主意:立体电影和宽银幕电影。这两种电影的试验实际上从20年代就开始了,但直到50年代才受到真正的重视。 许多人应该还记得立体电影:带上一副立体眼镜就能看到立体的景象!不过立体电影由于诸多问题变成了昙花一现,宽银幕电影却一直流传下来并发展壮大。1953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推出了CinemaScope的宽银幕电影格式,这种格式在其后的几年间被许多电影公司所采用。后来又出现了Panavision宽银幕格式,Panavision逐渐成为了市场主流并把CinameScope赶出了舞台。 现在,电影业界有着多种多样的画面比例格式,但有两种“标准”比例占据着主导地位:学院宽银幕(Academy Flat,1.85:1)和变形宽银幕(Anamorphic Scope,2.35:1)。注意这里的变形宽银幕和我们在DVD上所说的变形宽银幕不是一回事。变形宽银幕电影是指用变形球面镜头拍摄,把图象在水平方向挤压,使得画面能适合于1.37:1的胶片,如果对着光源直接看电影胶片的话,圆体看起来就会象又瘦又长的椭圆型。当播放影片时,就用带有变形镜头的电影播放设备,利用光学原理重新把图象拉宽放映,使图象回到原来的纵横比。其他画面比例还有1.66:1和2.20:1(70毫米胶片)等,但我们的介绍集中于1.85:1和2.35:1就行了。 在学院宽银幕格式下,电影画面的宽度是高度的1.85倍。在变形宽银幕格式下,电影画面的宽度是高度的2.35倍。下面分别是这两种画面比例的电影截图。 《英国病人》 《细红线》 在电影院里,宽银幕电影本身的效果和视觉冲击力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如何把宽银幕电影搬上电视却成了一个难题。如果要把整个画面都显示出来,那电视屏幕的上下就必然会被浪费。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Pan & Scan和Letterbox。 二、电影转为电视画面的方法 Pan & Scan就是在胶转磁过程中根据需要截取宽银幕画面中的某一块,就好像用4:3摄像机对着宽银幕摇镜头一样。但是在DVD的包装盒上,这种方式很少被叫做Pan & Scan,而是一般都叫做4:3全屏(Full Frame)。所以,你如果看到标有“4:3全屏”的DVD而电影本身又是宽银幕的,基本上就是说这部DVD是通过Pan & Scan方式制作出来的(会有例外,下面可以看到)。 Pan & Scan方式实际上裁掉了很多原始的画面内容,有时候还会严重破坏原先的画面构图。所以大多数影迷都不太喜欢这种格式,而是更愿意看Letterbox格式。在Letterbox方式下,电影的全部原始画面都被保留了,电视屏幕上下的未使用部分则用黑条来填充,这样来构成一个4:3的画面。看下面两个例子。 《心灵捕手》 《都是爱情惹的祸》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你能看到导演拍的全部画面,缺点则是牺牲了一些垂直分辨率。但是对电影来说,看全画面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现在Pan & Scan方式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场,主要是很多人对屏幕上下的黑边无法接受,而且全屏上的人像显得大一点。所以为了满足所有观众的需要,现在一部电影经常会分别推出宽屏版和全屏版的DVD。但对于追求原汁原味的影迷来说,一般都会选择宽屏版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具体的画面比较,了解一下Pan & Scan方式到底会损失多少画面。 这两幅画面都是取自华纳的《银翼杀手》,上图来自宽屏版,下图来自全屏版。这个场景中哈里森·福特正在和肖恩·杨说话。注意宽屏版背景中导演刻意营造的画面,在全屏版中完全丧失了意境,而且两个角色也只剩了一个。 再看这个来自《赏金杀手》的场景。导演萨吉奥·里昂是宽银幕画面运用的高手。这时候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刚刚来到镇上,受到一帮匪徒的挑衅。你可以看到导演在整个画面中是如何错落有致地安排人物的。而在全屏版中,有一个匪徒完全消失了,伊斯特伍德也只剩了半个身子,原先的戏剧张力完全消失了。 这是来自哥伦比亚三星的《好人无几》中的画面。导演在这里很好地运用了纵深镜头,把两个相对立的人物都包括了进来,增加了戏剧张力。但是在全屏版中,画面只够容下一个人,制作人员不得不保留汤姆·克鲁斯而把杰克·尼科尔森赶出画面,一个本可以当作范本的镜头就这样被破坏了。 上面这些都是2.35:1的例子,类似的情况在1.85:1的片子中同样存在,只不过没有2.35:1这么明显罢了。 当然,我们上面所说的只是绝大部分的情况。实际上也有一些相反的情况:你在4:3的电视上能看到比宽银幕电影更多的内容。这是因为有些导演(包括詹姆斯·卡梅伦)会使用超级35毫米摄影机来拍电影,这样得到的原始胶片就是4:3的,在电影院里用宽银幕格式放映的时候实际上是裁取了4:3画面的中间一块。请看下面的例子。 这两个画面分别来自哥伦比亚三星的《空军一号》宽屏版和满屏版。导演沃尔夫冈·皮特森就采用了超级35毫米摄影机来拍这部电影。电影在电影院中放映的时候是用的2.35:1的比例,但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始画面,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等到制作DVD的时候使用的是原始胶片,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比电影院中更多的东西。画面中的白框显示了2.35:1的画面所裁切的部分。 不仅是《空军一号》,这种技术在《终结者2》、《泰坦尼克号》、《深渊》中都曾用过。但是这种方法也引起了诸多争议。比如詹姆斯·卡梅伦就曾说过,他拍的电影中实际上更喜欢有几部的全屏版画面。 除了上面这种方法以外,还有一种全新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那就是干脆对宽屏版和全屏版分别构图! 请看这个来自迪斯尼的《虫虫危机》的例子。不用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全屏版是经过重新构图的。迪斯尼的工作人员在做全屏版的时候重新摆放了角色位置,一些背景物体的位置也有细微的变化。我们在画面中加了箭头好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一些。这样一来,两种画面格式都有了完美的画面,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制作成本大大增加了。 三、DVD的变形宽银幕 好了,电影方面就先说这么多,下面我们应该转回电视和DVD来谈谈变形宽银幕的问题了。我们知道电视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是数字电视。而数字电视的屏幕比例规定为1.78:1(16:9)。这个比例很接近学院宽银幕的1.85:1。所以如果要把1.85:1的电影搬上16:9电视,那简直再合适不过了,既不用进行什么裁切又能充分利用全部480条扫描线(NTSC制式,下同),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整个电影画面。 但是现在毕竟大多数人用的还是4:3的传统电视。为了既照顾传统电视用户,又考虑将来的发展趋势,DVD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就设计了变形宽银幕这样一个功能。这个功能从原理上说很象电影的变形宽银幕,但又有所区别。 我们以1.85:1的学院宽银幕画面为例(见下图)。从电影制作DVD的时候,不进行任何裁切而是转换整个画面,但在横向上把画面压缩,这样就能用满电视的所有480条扫描线,但得到的是一个横向压缩的4:3画面(如果是2.35:1的画面则画面中本身就会有上下两个黑条)。最后,在视频数据中会加上一个标志,表明画面是变形宽银幕的。剩下的工作就由DVD机来完成了。 所有的DVD机在画面格式方面都有三种选项:16:9、4:3 Letterbox和4:3 Pan & Scan。如果你的电视是16:9的,就应该选16:9方式播放。这样DVD机会放出所有扫描线。由于16:9电视都具有横向扩展功能,收到数据流中的变形宽银幕信号就会自动进行横向扩展,把横向压缩的画面拉伸成为比例正确的16:9画面(如下图)。 如果你的电视是4:3的,那么一般来说应该选择4:3 Letterbox方式。由于DVD机都有内置的Auto Letterbox功能,因此能把原始的480条扫描线重新取样为360条扫描线。这样也能得到比例正确的完整画面,而屏幕上下没有用到的部分则自动用黑条来填充。把垂直方向的480线变为360线这个工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有些机器就是简单地每4根线丢弃一根线,有些比较高级的机器则会采用一些比较复杂的算法,以求得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不管怎么处理,最后的结果都是画面损失了垂直分辨率。DVD发烧友们都喜欢用16:9电视就是这个原因。从下图中也可以看到,圆形图案的边缘损失了很多细节。 在4:3电视上我们还可以选择4:3 Pan & Scan方式播放。DVD机的这个Pan & Scan和前面说过的电影制作中的Pan & Scan原理是一样的,通过数据流中的设置,可以在宽银幕画面中根据构图需要选择裁切窗口。最后得到的画面虽然保留了全部的扫描线,但只是原始画面的中间一部分,原始画面的两边被切掉了一部分(如下图)。 要说明的是,存放在碟片上的变形宽银幕画面都是一样的,但制作人员可以通过在内容里设置不同的标志来控制变形宽银幕输出的格式。也就是说,如果某部分内容设成了只允许4:3 Letterbox,那么即使你把DVD机放到4:3 Pan & Scan方式也没用,出来的仍然是4:3 Letterbox画面。反过来也一样,如果DVD内容本身只允许4:3 Pan & Scan,那你就只能看到全屏的画面。不过,现在据说也出现了可以强制设置标志的DVD播放机。在这种播放机上不管碟片的标志是如何设置的,都可以用4:3 Letterbox和4:3 Pan & Scan两种方式来播放。 一般对正片来说,只要是变形宽银幕都会激活4:3 Letterbox格式。4:3 Pan & Scan方式由于要对画面进行裁切,往往对构图破坏很大,所以很少有正片激活了这种方式。 但对于片头菜单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制作人员在制作菜单的时候可以把重要的项目都放在中间,而在两边的区域里只放一些无关紧要的背景画面之类的。这样在4:3电视上就算裁掉了也不要紧。所以对菜单来说,变形宽银幕的菜单一般都激活了4:3 Pan & Scan方式,而很少有激活4:3 Letterbox方式的。 四、Letterbox的方方面面 上面说的是DVD机的Letterbox变形方式。有时候在说DVD的画面比例时也用Letterbox来表示按Letterbox方式(见第二节)制作的不可变形画面,比如Letterbox 1.85:1就是指不可变形的4:3画面格式,在这个4:3画面里上下都是黑条,只有中间一块1.85:1的区域是电影画面内容。这种格式如果在16:9电视上放出来,四周都有黑条,只有中间一块图像。 当然,16:9电视可以用拉伸功能把中间这块图像放大到整个画面来显示,但因为扫描线就这么多,所以放大后的图像会显得比较粗糙。 但是,在普通4:3电视上放的时候,这种格式得到的画面和变形宽银幕1.85:1的画面用4:3 Letterbox方式放出来是一样的。从理论上说,由专业人员制作的Letterbox画面比DVD机自己重取样产生的Letterbox画面应该要好。但是实际上同一部片子我们看到的变形宽银幕版本往往比不可变版本画质要好,即使在4:3电视上看起来也很明显,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不可变形的DVD一般发行年代比较早,是DVD发展初期的产品。那时候DVD制作设备和技术都还不很成熟,做出来的画面往往瑕疵较多。到了后来DVD进入了成熟期,制作技术突飞猛进,画面水准大大提高。这时变形宽银幕格式也占了统治地位,可以说基本上没有电影再发行不可变形的Letterbox版本了,一般都是变形宽银幕,或者是变形宽银幕再加上单独制作的4:3全屏版。拿后来的东西和以前比,后来的画面当然要胜出了。 在传统的4:3电视上用4:3 Letterbox方式看变形宽银幕会损失25%的扫描线,但这个问题现在在某些机器上已经得到了解决。索尼、东芝等厂家都推出了带有垂直压缩功能的4:3电视。用这种电视看变形宽银幕的DVD,可以把DVD机设成16:9,然后用电视的垂直压缩功能把480条扫描线压缩到原先360线的范围内显示,这样既能保持画面比例正确,又能充分利用扫描线,显示清晰细腻的画面。比较一下下图和前面的4:3 Letterbox图,你可以看到这里的细节丰富得多。
文章TAG:尼康裁切多少打印尼康d850机内裁切多少倍的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